为推动历史教师以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2025年4月9日,南宁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于4月9日在南宁市第四中学五象凤凰校区高中部举办了“躬耕‘读图时代’,助推中学历史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汇聚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龙岗区及广西多地市历史名师工作室的专家学者、骨干教师,通过“专家引领—课例示范—经验共享”的立体化流程,对图像资源创新应用、区域工作室教研经验交流等重要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全区初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一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盛宴。南宁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夏辉辉研究员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华春勇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活动。

一、理论引领:构建教学逻辑,赋能教学变革
在专家讲座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李凯副教授指出,运用图像资料时,要注重挖掘具体的历史细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并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解决,打破“图像教学形式化”困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回归历史教育学科育人的本质。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杰所长点明了图像在信息时代历史认知中的革命性意义,认为在运用图像史料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历史解释、价值判断等三维能力。
深圳市龙华外国语高级中学赵剑锋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指明了图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特殊功用。同时,赵老师还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图》等资料的剖析,强调在利用图像史料教学时,要注意立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图像信息的真伪进行辨析,才能“神入”历史图像的发生现场,准确、客观地进行历史现象的解释。

三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读图时代”下图像资料运用对于历史情境构建的意义,为利用图像资料赋能教学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二、课例示范:解码图像信息,助力素养培育
在课例示范环节,桂林中学蒋铎、百色高中郝涛、南宁三中谭锋、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肖学、南宁八中邓庆芳、柳州三十五中杨佳敏、玉林市玉州区城北初级中学梁小霞、龙华区丹堤实验学校王嘉黎等八位来自初高中不同学段的老师分别以历史图像为切入,利用AI为辅助,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剖析图像隐喻,挖掘历史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上课例设计新颖,既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又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展示了图像教学的可行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与实践的教学范式。




三、经验共享:协同区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
在工作室主持人主旨发言环节,南宁一中廖寿传、崇左市教科所姚静、百色市教科所农必合、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章太长、柳州三十九中黄鹤、桂林市教科所余敬敏、玉林市玉州区教育研究室黄卫华、梧州市蒙山县教育研究室廖代璇、来宾市兴宾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杨凤娥等八位工作室负责人立足具体实践,聚焦教师发展痛点,就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改革两项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各地区教师教研教学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加强了历史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实践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为“读图时代”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构建高质量历史教育生态注入持续动力。
(图/文:南宁市第四中学)